儒家的修身与治世之道是清华大学总裁班课程国学智慧篇精讲课程之一,学习此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各位总裁学员的中国文化根基、涵养王者之气。
清华大学国际化工商管理总裁高级研修班包含了此课程,本课程分如下五个部分讲述。
1.1 什么叫儒?什么叫儒家?
儒:就是读书人。
科举制度:北宋时期开始成熟,儒家经典修学、考试、做功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久而久之,儒就等同于了读书人。
更久远些的孔子时代,儒并不等同于读书人(狭义了),那么在孔子时代,什么是儒?
儒:代表了仪礼。
当代:更加重视礼,礼比法更有权威性。例:结婚(合法性,领取结婚证、符合婚姻法,更加注重法律意义上的结合)
古代:更加重视法,法比礼更有权威性。例:结婚(门当户对、礼数大典;如果男女双方不按照礼数而结合,就被称为了“野合”,注意:“野合”是指不符合礼数的结合,而不是其他的贬义说法)
礼的背后,所隐藏的文明信息,包含诸如:感情、价值、人格、尊严等等。违反了礼,就犯了古代社会相关的忌讳。例:名讳之礼(禁忌字词)
由于礼的繁复,由此“儒”这个专门筹划、操办仪礼的人就应运而生了。
例如:婚庆新房布置中,房间的西南角(被称为奥),奥神:主管一个小家庭的兴旺,因此讲究在房间的西南角放暖气而不是空调。
所以从事礼的这个职业,应用在今天,就要让的被管理对象,感觉很有体面、很有被尊重的感觉,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儒的分类细化:
低级儒:操办礼事
高级儒:总策划、总协调,不容易
小人儒:不太讲原则,也不重视等级制,更重视钱和利
君子儒:重视原则性,等级制,而相对不受名利而左右
儒家:君子儒形成的一个文化圈、思想流派
1.2 儒家的重要性
把儒家放到世界文明历史长河中进行一下比较,四大文明都有大文明,才有大古国。
但是四大文明的命运和结局是各不相同的。
例:
古埃及文明,文明消亡了,连古埃及人都没了;
古巴比伦文明,同样也埋藏到了地下;
古印度文明,有残缺,关键是印度的佛教在公元13世纪为伊斯兰教所灭亡,佛教在印度已经不太可能恢复了;婆罗门教并没有完整的传递到今天,而被印度教所改造,所以称为残废了的古印度文明。
古希腊文明,现在仍然存在和延续,但曾经中断过1000多年,中间为基督教所替代。
唯有中华文明,再历史上没有残废、没有中断;但是在中华大地上,也有战争,也有其他宗教的冲击,而中华文明这个文化不因人、不因其他文化的冲击而中断、残缺。为什么?
中华文明的基因很好,那这个基因是什么呢?儒家文化就是中华文明的基因!可以直接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融合和同化其他文化和文明。
决定生命体寿命的长短的三大关键性因素:生活环境、生活方式、遗传基因(当生活环境不好、生活方式不好时,都是外在的,而基因好,依然可以长寿)
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日本的资本主义被称为了“儒家资本主义”:
例:涩泽荣一,办企业的精髓,一切尽在“论语”中。
有魅力的文化和思想,其魅力就在于《论语》之深不是一次或者几次的阅读就能吃透和品位尽的,而在于越品越有味道。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 孔子《论语》
解读:
越学,越实践,越能获得愉悦和收获。这是超越书本文字知识之上的一种收获和感悟。
年轻人:
有才华、被吹捧,谁也看不起。这样的人,虽然有才(硬知识),但是却缺乏了礼(软知识)。
一个人的知识层次分为“硬知识”和“软知识”:
硬知识:书本知识、可被言语描述和传授的知识。
软知识:在长期的生活中、无意识中在头脑中沉淀、积淀出来的;无法用言语所表达和传授,只可意会,不能言传。
两个知识层次的关系又是怎样的?
软知识对硬知识所起的作用是:激活作用和放大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软知识比硬知识更为重要一些!
企业骨干的成长之路:从学徒工做起、从基层做起,而不是一步登天,在“软知识”层次可以解释的,从而获得成倍的知识放大作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孔子《论语》
看待问题的眼光和角度的变换: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局限的家族式、短浅的寸光 -> 从外来人的角度,获得开阔的视角和眼界)
在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中,不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将《论语》思想和传统文化与西学进行了成功的融合,这是推动日本科技、工业快速发展的原动力!
1.3 儒家与封建礼教的关系
封建礼教:吃人的恶魔,一定要打倒,但是把封面礼教等同于儒家思想,这就犯了历史性的、人云亦云的错误。
儒家思想:真的不是封建礼教,从道不从君,主张在思想上的坚持主张、革命和变革;主张思想上的切实传递、反形式主义的封建礼数。
在这里,要分清“假儒家”和真实儒家思想,在思考“儒”上面要有正确的立场和角度。
二。儒家文化的特点
儒家的特点很大很多,看你想干什么,那么就去关注你所需要的"儒家文化的特点",按需而定。
1.1 儒家文化的有形和无形文化相互渗透,更加重视无形文化。
例如:
领导干部:关注道德品质、领导能力、身体素质
运动员:身体素质
模特:相貌体型、表演能力
在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角度,在提升领导能力角度:
儒家注重用文化来解决问题,强调文化。
儒家注重用集体主义来解决问题,强调集体能力。
儒家更加关注于“无形”的文化内在作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形式主义的有形文化(注意:儒家也关注有形,但是更加关注于无形)。
儒家把领导干部分为了4个层次,4个境界:(而不是职位上的高低)
太上,不知有之;(无形,蓝海,悠兮其贵言)例:Charles Zhang的SOHU.com管理哲学
其次,亲而誉之;(有能力素质,且亲民,但是身在红海,不可能永远干下去,个人因素对企业工作影响太大)
其次,畏之;(有能力素质,但领导方法武断)
其次,侮之。(没有能力,且没有素质)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称自然 —— 《老子》第十七章
遂:完成且满意,非常圆满
众生都出于自觉自愿,而不是领导的吩咐和指令
太上其实很忙,在抓一种无形的工作、隐性的文化
《老子》第二十七章
会拉车的人,不留车轮印;
会说话的人,滴水不漏;
会锁门的人,不用锁门;
......
老子在和孔子的会面中,讲出了对孔子、对儒家的建议:
不要把注意力老放在前人的肉体、骨头等可朽的“有形”;而要去关注无形的那些不朽的思想和文化;所以,儒家文化的“无形”有可能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例:力 - 是一个无法定义的事物,力是什么?至今无法定义。但人们可以不断地去描绘(物理: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关于“文化场”:
同样无法确切定义。但是同样可以去描绘它。如下为对文化场的描绘:
“文化场”是人的“潜意识”,不是一个人的,而是一个人的社会群体的“潜意识”;
这种群体的“潜意识”就会形成一种地域性的风气、气氛和氛围;
很多人和群体的大道理都明白清楚的很,但是由于“文化场”作用,就会让这个群体中的人感觉如果不那样做就感觉不对,这种氛围就是“文化场”的作用。
气同则从,声同则应 —— 汉武帝对“文化场”的打造
大道废,有仁义 —— 老子《道德经》第18章
绝人弃义 —— 老子《道德经》第19章
移风易俗 —— 儒家的“文化场”,这是最难的一种无形境界
很多的现代西方的企业先进管理手段,都是有形的(和西方的社会文化背景是相关的,直接搬到中国而行不通、变味就很可以理解为什么了)。
而真正支配企业员工工作的,是人们的潜意识,对于无形的“文化场”的经营管理,这就是“软知识”范畴。
隐性的文化、落后的潜意识和思想意识(无形),和先进的有形的现代文化思想和管理手段(有形)之间的碰撞和冲击。
例:富人是一个文化概念,并非有钱就是富人。
有钱:有形的富人,物质层面的
有文化:无形的富人,精神层面的
儒家推行文化的方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孔子
用诗歌、礼数、音乐,渗透到你的心灵深处,是用无形文化的表现方式还传播儒家思想。
儒家文化的传播并不等同于西方宗教等的有形推行手段(如:基督教的十字军东征),儒家文化推进的无形是一种先进思想的体现。
礼的背后隐藏着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一种和谐的氛围,这直接影响到你的家庭的“文化场”,以及你对于下一代成长氛围的营造。
同样,打造企业文化,也是对于无形“文化场”的营造和思想渗透,企业家要注意对员工的“潜意识”的影响。
2.2 儒家文化的集体主义
2.2.1 儒家所说的“集体”的含义
一、 西方的“集体”的含义和优缺点
含义:西方也讲集体,但是和东方含义不同,西方的集体强调“契约”,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甚至认为奴隶制也是一种契约,是一种西方的集体观念,是公平的(有失公允)。
理论当中的契约,在现实中99%都实现不了,但是这个契约的目标是被明确确立和追求的。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西方的平等和自由也是很多都实现不了的,但是从理念上,这些目标却是在一步步地往实现方向在推进。
在当代西方社会,契约甚至有点过犹不及,连人的感情社会都契约化了。
评价:
优点:清晰的权利和义务。这是比中国先进的地方。
缺点1:契约管的范围太宽。什么都契约,财产契约无可厚非,感情契约则有点过了。调查发现:婚前契约比婚前不契约的离婚率要高,契约无法管理感情。
缺点2:契约的适用性问题。西方的契约对于当代第三世界发展并不适用,原因在于社会发展的任务不一样(西方就希望东方比它们的发展落后200-300年)。
所以西方的那一套民主和契约就不能照搬到中国来,西方的民主有效率极低、为少数人所利用的一面,在发展中国家,一定程度的集权和专政也是必要的。
孙中山先生,把中国的民主划分了三个阶段:军政(独裁)、训政(一党专政)和宪政(议会民主制)。这是有一定历史原因的。
在当代中国,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也是在一步步地按照这个思路来进行的,简单有形的西学照搬在中国是行不通的。
美国的民主,仅仅适合于美国,不适合于欧洲,更不适合于发展中国家。
儒家的“集体”的含义和优缺点
含义:儒家的集体,指的是“人伦”,指的是基本社会关系(五伦的交织网络: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而不包含其它的社会关系。
每个人都在每一伦当中,都扮演自己的角色和身份。
每个人扮演好角色和身份,就维护了人伦,就维护了儒家的集体。
每个人的价值,就在于人伦的角色和身份上(当代对比古代,人们的角色和身份更加的丰富化了)。
东西差异比较:中国用今生今世的身份和角色来约束和制约人,而西方用来生来世的身份和角色来约束和制约人。
忠臣出孝门 —— 儒家思想的“集体主义”的体现:集体为本,即人伦为本,即角色和身份为本。
评价:
优点:凝聚力、向心力强。容易集中和整合社会资源,在一些领域形成相对的优势来发展社会的现代化。
缺点:缺乏契约性,缺乏公共性。对领导者缺乏约束力,会导致对群众的欺压和腐败的滋生。需要平等互利的思想补充。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唯一的没有分裂的共产党,但是党内斗争同样非常残酷。这个不分裂,就是儒家的集体主义为本,值得深入研究。
当代企业管理领域,这种儒家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非常重要的,日本、韩国的近代崛起,和儒家的集体主义具有非常大的关系。
应当把儒家的集体和西方的集体的优点结合起来,而规避两者的缺点,这是一个实践问题,在理论上没有依据可循。
2.2.2 儒家的集体中,领导人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领导人不是天下的主人,领导就是为天下服务的人。离开了人民和企业,领导者什么都不是,君主不能搞特权。
形象的比喻:天和地就是集体
天:父亲
地:母亲
民:子女
君:兄长(儒家思想:君就是兄长,这才是儒;封建礼教:君才是父亲,这是独裁)
2.2.3 集体中的普通成员和集体之间的关系
“君子不器” —— 孔子
解读:
器:器物,每一种器物都有各自的特殊功能。每个人,也都是器物,人各有所长,因此也有各自的功能。
所谓君子不器,并非在自己的本质工作职责之外去不无正业,正确的含义理解是:
含义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并非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些起码的良知和对集体的关心是应该在心中有的。
含义二:不想当将军、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内涵是:一个优秀的士兵,不单从士兵的角度来领会自己的职责,而要统帅的角度去理解自己的职责。
正确的解读和理解:
“每个公司的员工都是公司的主人” —— 松下公司总裁 松下幸之鹿先生(儒家思想对松下企业的经营管理之路)
眼中有活,精益求精,人家还没说到就已经做到了。这才是企业筛选和评定优秀员工的标准。
社会上的思想误区:
把拿破仑的“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这句话批判为社会分工不同,这是封建礼教中,垄断独裁思想的体现,内心中害怕自己的统治地位被侵犯。
三。儒家的治国安邦之道(和企业管理关系更加密切一些)
儒家用文化来进行治国安邦
文化不能直接其作用,文化不能直接帮助企业解决问题。
解决企业的问题,技术、资金是不可少的一些技术性手段。
领导通过文化通过思想去影响各级员工和下级领导干部,让他们在思想领会后,再去解决一线的实际问题。
那么文化如何间接解决问题呢?
能够直接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手段:物质、制度、行为、关系
文化向上述这些要素进行渗透,就像炖肉一样,文化就是渗透的香料,这就是文化的间接影响和作用。
管理哲学,管理之道,企业无形资产
管理手段,管理之术,企业有形资产
圣人体无,凡人拘有 —— 孔子
这也是区分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分水岭,物质的背后,隐藏着文化,不能用文化的眼光,来体会到无的存在。
企业资产评估样例:(欧美对于企业无形资产评估比重的划分标准)
一个合格的成熟企业,有形资产不超过15%,而无形资产占到85%
一个优秀的成熟企业,有形资产不超过6%,而无形资产占到94%
在企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带着一种文化心态去生产,就没有相匹配的产品制造水平。这就是企业无形资产的一个侧面的体现。
典故:买椟还珠 —— 韩非子
所接受的物质背后是有文化的,在接受物质的同时,如果人的素质达不到,没有文化的眼光和思维去同时接受背后的文化,那么就达不到西学的目的。
没有文化水平的人,也操作不了先进的物质。用文化的眼光去看待和操控有形物质,这是儒家的古老思想。这也是儒家思想的真正内涵。
可惜,现在很多人因为没有能够认真解读儒家文化,反而会认为这是西学的舶来品,这也是国人在思想上的一个误区。
器物:觚(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之一),其形状和花纹分别代表了使用者的身份和地位,是一种文化器物,精神器物。
除了饮酒器物本身的功用外,这些有形特征既强调差别,又强调了整体和谐性,很多觚放在一起,就会体现出一种整体和谐性。
觚不觚,觚哉!觚哉!
形状:权-经 花纹:阴-阳
这就是通过器物看文化的一个侧面体现。
日本崛起所渗透和放射出的文化思想:
日本人的面条和糕点,体现了一种精细文化;
日本人的小庭院,小石子的摆放、小花小草的摆放,同样体现出了一种精细文化;
这就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为什么日本在当代可以生产出如此精细的工业产品(中国组装和日本原装的产品差别就在于此)。
当代中国的企业管理领域,对于文化场的打造:
产品生产上,就是要去渗透文化去制造、使用和支配文化。
企业制度上,同样需要渗透文化,文化含金量:
- 防范性制度(文化含金量最低,背后隐含着对人的不放心,这是法家的指导思想),由此这类防范制度会越制定越多,猜疑和顾忌会永无止境,不信任感会传递和放大;
玻璃窗式的企业经营哲学,例如:在松下对于专利技术的处理和对待。
在中国,当然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和员工素质来综合考虑防范性制度,但是同样不宜单纯用防范性制度。
- 保护性制度(文化含金量高一些,背后隐藏着以人为本的思想);
其不足在于要求被保护人要交出一部分权利,要有一部分的牺牲来换取对应的保护
- 激发性制度(文化含金量更高,激发和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尊重人的个性)
道之以政,齐之以形,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儒家思想:尊重人的格(格:对于人个性的尊重,激励、调动、鼓励,层次更高一些)
对比法家:刑不善而不赏善(政:禁令;刑:刑法)
- 无为性制度(文化含金量最高,因为制度完全结合人的个性和主观意志,由此虽然有制度,但是形如没有制度)
无为性制度100%得不到,但是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人的素质的要求非常之高
儒家用文化来进行治国安邦,就是把文化渗透到这样四个方面中:物质、制度、行为、关系
儒家思想:强调在物质、制度、行为、关系的背后都渗透着文化。
3.1 物质背后的文化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3.2 制度背后的文化
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
手如恭,耳听聆
3.3 行为背后的文化
例:索菲亚 罗兰 - 1999年 意大利世界选美冠军,当年65岁,为什么?
精神之美、文化之美:是由内而外的内在之美,这是无法覆盖的,非肉体之美所能媲美
3.4 关系背后的文化
人际之间的关系以“恩”为核心而建立起来。
例:松下企业,上下级之间、不同部门之间,除了合作和制度之外,还有人际之间情感的交流,有真情存在而不是冷冰冰的制度。
关系是一种文化上的关系,关系是一种精神上的关系。所谓人际关系中的扯皮现象:就是人与人之间没有报恩之心。
人际关系中的文化内涵:在儒家思想中是这样解读的。
儒家的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君对臣:以礼分施,君遍而不偏(公私分明,不以个人情感、好恶而论处关系,否则将是一种没有文化的表现)
臣对君: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真正的待君之礼的含义:顺而不荐谓之奸)
解读1:君主做的正确的,一定服从,而对于君主的过错,臣并不是盲目的服从。
解读2:隐其败,讳其恶,言其所长,不称其所短。在忠荐的同时还要维护住君主应有的威望。
父对子:宽惠而有礼(允许年轻人犯错误,不要过于苛刻,容忍有度但不纵容,这里的礼,特别强度对年轻人尊严的保护)
子对父:敬爱而致恭(这里的爱是敬爱,而非一味的媚爱拍马,敬爱更多强调的是精神层面的情感交流)
兄对弟:慈爱而见友(慈:宽宏慈爱;而同时还是朋友的关系)
弟对兄:敬屈而不苟(敬重兄长;不苟:态度认真,不要骄纵)
夫对妻:致和而不流(和睦而不下流,人的爱情,并不是单纯的肉欲放纵,男女之爱更多的是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高尚爱情关系)
妻对夫:致临而有辨(夫妻之间关系亲密,但是不能由于两人直接的这层亲密而就不讲是非,盲目袒护,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和原则)
友对友:
儒家对孝道的解读:“夫孝也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善:有所选择而不要盲目
继:继承,传承,但并不盲目而是有选择性的继承
述:发扬光大,消化理解基础上的螺旋上升式的升华
所以,在人际关系上,儒家强调的核心思想是:一方面要讲原则,另一方面要讲和谐,这两者不是矛盾、对立的,而是要有机结合的。
在企业经营中,在这一层面很多时候是需要借用儒家思想来提升管理水平的。和谐和原则的有机结合。
四。儒家的修身之道(修炼自己和培养别人)
4.1 儒家修身之道的基础和出发点
儒家要求首先解决“人性”问题
尽其心者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天(命)
尽:充分使用
心:头脑,智慧,思考
性:本性,能力
天:命,范围,命运
不知命,无以立 —— 孔子
不能靠别人算,算命是错误的,要自己发现自己,自己认识自己,命是自己把握的。
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尽:领悟)
认识本性最重要,这是道德修养的出发点和基础:
人性本善:发挥自己,挖掘自己
人性本恶:改造自己,约束自己
绝大多数儒家思想家都是认为人性善(注意:儒家不是狭义地说人天生都是善,如果人的善根未开,人性就不一定会善。儒家思想是说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善根,善的种子,善性)
圣雄 甘地(印度)说过:“千万别对人性丧失信心,人性好比是海水,虽然海水有可能有脏,但是海水整体还是纯净的碧波”。解词 - 圣雄:最伟大的
开发人性: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各个方面,我们能使用的动力我们都已经使用了,但是唯有人性的动力是尚未开发的处女地。
和人性相比,对其他企业发展的动力的开发都是常规武器,而如果开发出人性,就如同掌握了企业发展的核武器。
凡人主令则行禁则止者,必令于民之所好,而禁于民之所恶也。 —— 管仲(法家)
凡治天下,必因人情。 —— 商鞅(法家)
那么到底是人性善,还是人性恶呢?
马斯洛《人性心理学》的需求层次理论(五个层次,自下而上)
No.5 自我实现需求(在客观世界施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的支配和改变客观世界,留下自己的一些客观痕迹)
No.4 精神需求(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精神)
No.3 社会交往需求(获得尊严、摆脱孤独、以及满足一些其他的社会性交往需求)
No.2 安全需求(生活、工作的安全和保障)
No.1 生理需求(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有最低层次的需求)
儒家思想主要是从性善的角度去唤醒和激活人性。
Tips - 教育学生、教育子女,以及这些思想和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共通之处:
千万别把学生的头脑当容器去填充,我们应该把学生的头脑当作智慧的火种,把教育本身当作点燃火种的过程。
呼唤人性善的一面,在这个人性善基础上,来呼唤对人的培养、思想的发掘,道德修养的提升。
4.2 儒家修身之道的步骤和环节
两大步骤:内圣和外王
内圣:内在的修炼,使得自身道德和智慧达到一流的程度,圣人体无:道德和智慧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体会到最深刻、最微妙的无形事物。
外王: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和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责做好。
知行合一:知就是道德修养,行就是表现在本职工作上。
成者,非自成己而己也,所以成物也。
成己:内圣
成物:外王
成己和成物同时具备,才是成者。
4.2.1 解读:内圣(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4.2.1.1 格物:(接触物,要达到博学的程度)
物:包括3个内容:自然界、周围的事物(世界)、书本
- 自然界,儒家主张通过接触大自然,从而提升道德品质。
不是说去专门研究自然科学,而是学习天(广阔)地(厚道)高山(挺拔)流水(纯净柔顺)草木(韧性)昆虫(蚂蚁和蜜蜂-群体主义精神)的品德。
儒家主张接触大自然,是一种性情的陶冶和熏陶。
- 世界,周围的事物,儒家主张要知晓天下的事物,不能麻木不仁。增大头脑中的信息量,广博。
- 书本,前人经过提炼、概括、整理的知识,多读书是获取知识的捷径。
格:深入之意,那么深入的程度到底如何呢?深入到要害。
那么怎样去衡量“格”到位呢?
儒家认为“万物备于我”,这是一种默契,仅一个动作和眼神便彼此了然于胸,彼此间充满了和谐和融洽,这便是“备于我”。
儒家的备字和格字很重要:备是一种相互深入、相互促进的关系。
4.2.1.2 致知:
致:挖掘和发挥,要把认识能力要发挥出来。
只有把认识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才能较好的去格物,格物和致知是相互关联的(格物离不开致知,致知反映在格物上)。
4.2.1.3 诚意:
实在的意念,实实在在,纯朴。
“诚者,实也"。(要实事求是,美的,漂亮的事物,喜欢就是喜欢,没有必要为了说而做,玩虚伪)
古人云:“如好好色,好恶恶臭”。(注音:如好(hao)好(hao)色,好恶(wu)恶(e)臭)
“几善恶”。(善恶一瞬间)
人的意念就在一念之间,这一瞬间的意念的文化含金量特别的高。
善恶就在一念间,君子和小人的差别很多时候也就在这一瞬间。
人在做事情时其实就是在选择,而作出选择的那一瞬间,则需要一辈子的修炼。
一念三千,那么这一瞬间的意念中,到底包含了那些文化信息呢?(人的自我意识、人的责任意识、人的塑造、人的慎独)
- 人的自我意识:
人的任何选择,都是发自人的自我意念和秉性,而不是为了什么外在的其他杂念,这样的行为选择,其初衷没有任何的为什么。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 老子
儒家思想的体现:秉性中的善和信,完全从自我意识出发。没有什么为什么,这是一种高层次的诚意。
“譬如为山,未成一篑,吾止也。譬成平地,虽覆一篑,进,吾进也。” —— 孔子
儒家思想的体现:自我选择的一小步,哪怕很小的一步,相比那些不是自己选择的哪怕前进十步,都有价值的多的多。
- 人的责任意识:
既然是你自己的选择,那么你就必须为自己所承担的责任而负责。
比喻:哪怕你在整个100%的事情中仅仅承担1%的责任,那也不用去管别人的99%的责任,而要首先关注自己的那一部分责任。
以天下之事、企业之事为己任,这是一种高层次的境界和文化层次。
- 人的塑造: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这也是现在流行的“换位思考”的一个儒家思想的体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而勿施于人” —— 孔子
- 人的慎独:
慎:严格要求自己
独:自己面对自己
所以,这里一瞬之间的意念,表现了一种高层次的诚意。
4.2.1.4 正心:
战胜自己的情感。
理性上容易战胜,而在情感上的控制是非常不易的。
不要受自己的情感所左右,这在企业中的用人之道中非常具有启发性。
所有的人要控制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正确地看问题,战胜情感是更高的境界。
“存夜气”。—— 孔子
内心的一种平静的沉淀,要达到喜怒哀乐未发的境界。
4.2.1.5 修身:
战胜自己的片面性。
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洞穴中,盲人摸象,坐井观天。
每个人都从自己的认知角度看待和认识世界,所以经常会犯片面性错误。
“人莫知其苗之硕也,人莫知其子之恶也。” —— 孔子
解读:钱、当官和其他收获再多,也会嫌得到的不够多;这就是人本性中的贪得无厌的体现。
中国人不讲来生来世,但是中国人讲传宗接代。
每个人都看自己的孩子的好而由此易产生你对于子女的认知片面性,这是教育子女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4.2.2 解读:外王
齐家、治国、平天下。
把基层团队的部门建设好、把管理班子建设好、从而把企业建设好,这就是企业的齐家。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很多人浮于事的现象,而真正重要的“外王”:基层和一线是非常重要的,现场第一,一线第一。
儒家认为齐家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解决一个“孝”字:“孝弟”
解读:“孝”,孝字在〈论语〉中一共出现了17次,而前十章就出现了15次。
例如:宋太祖赵匡胤,如何解决天下统一,天下稳定的大局?
同样,你的企业,比天下可小了很多,那么你的企业中,能不能也抓住一个关键的字,来使你的企业得到和谐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很多问题就是不遵守孝,如果社会风气中提倡讲了孝道,很多当代中国的问题就能够有希望来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儒家中孝道有很多可以借鉴之处。这在日本、韩国的企业中有很多体现。
儒家“孝”中所包含和承载的文化信息:
- 报恩(从孝的甲骨文片甲字的构成上,组字可见:去抱根,抱生你养你的树的根,父母,恩人)
“三年而后面与父母之怀”:孩子的前三(多)年父母都把孩子保护在怀中养育,这种父母对孩子的珍惜和怜爱之情,难道不值得孩子长大之后的报恩么?
一旦人与人之间能够以报恩之心彼此相待时,就会少了扯皮、相互推卸责任和争吵、就少了彼此之间的冷面相对情形的发生,这其中,要体会一种儒家思想中“报恩”心态的体现。
- 真情(真诚的一种情感)
当代社会问题:情感在退化,真情在隐藏。在长期的客套和形式交往的背后,面临着人间真情的消退。
- 耐力(道德上的耐力)
儒家中关于孝的礼仪:
居常:日常生活之中对父母的尊重,很多细微之处都有所体现,更关注在精神层面上的交流
教子:对子女的教育过程中,要充满了无私和耐性。
侍疾:繁琐,疾病中的耐心和坚持,要感恩,不怕脏与累
丁忧(艰):治表小敛、送葬大殓、守制(守孝通常三年)
在这四点中,体现了人的耐力,所以中国有句古话:“忠臣出孝门”是有道理的。
在侍奉父母的过程中,对于不对的地方,也不是盲目的服从,而要做到“侍父母几谏”(几:有策略地、在尊重基础之上的劝说)
4.3 儒家修身之道的归宿和目标(儒家道德修养最终走向何方?最高境界是什么?)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中庸〉
在头脑中扎根,不但理性地接受,而且在情感上接受,同时最终发挥和发掘出你的潜力。
“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中庸〉
当你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时,你就能带动你身边的人,尽己之性,尽人之性。
“能尽人之性,则尽物之性” ——〈中庸〉
当把你和周围人的潜力充分发挥时(人尽其才),则你所接触的物也会最大化发挥作用(物尽其用)。
“可以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 ——〈中庸〉
当周围环境都发挥了最大化功用时,你则在辅助天地自然之道,与周围的世界充满和谐,化交锋对抗为顺应同化,这样就与天地合一,取得最大的合理性成效,达成相对完美的境界。
这样的境界,就是儒家修身之道所要达到的一种完美与和谐。
五。儒家的思想 —— “中庸”这个核心的思想
儒家文化好的一面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但是儒家文化前面也讲到了很多缺陷(例如:),所以要去客观理解和看待。
儒家的中庸是中华文化的DNA,文化场的打造,知行合一等都可以称为中华文化的DNA。
“不偏之谓中,不易(倚)之谓庸” —— 这是中庸之术,而非中庸之道。
那么深层次的中庸之道是怎么回事呢?
“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论语〉第六章
德:有生命力之意,积极的部分,好的部分。
至:顶尖的,最好的
其矣乎:加重语气词,可见孔子对此的看重。
所以中庸之道老百姓很少能够做到。
而孔子在论语中,对于“中庸”这两个字除此之外,就再没有进行其他任何的解释了,不久之后,孔老夫子过世。
所以,中庸之道的背后,隐藏着孔子和整个儒家思想更深层次的含义。
孔极(孔子的孙子)—— 曾子是孔子弟子,也是孔极的老师,孔极的隔代弟子是孟子,在其的儒家专著〈中庸〉一文中对于中庸之道的解读:
中庸:在实践中做到恰当合适(字面含义的初步解释)
中:恰当、合适的意思
庸:庸者用也,是在实践中运用的意思(而用非简单的使用(听、学、思考、使用)这都是一般的使用,因为做学问没有实践)
那么这里含混的所谓“恰当合适”的客观标准又是什么呢?
人对于“恰当合适”的主观划分标准并不靠铺,所以孔极在其所著的〈中庸〉一书中提到了的这样的客观标准: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 〈中庸〉
儒家思想认为:
位:我们每个人,每个事物,都有自己合适的位置、合适的轨道、合适的角度、合适的角色。
育:当大家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轨道、角度、角色时,你就会与这个奇妙的世界相处和谐,产生愈发美好的感觉。
套用一句现在的话:“世界真奇妙!”
中庸就是双赢,共存共赢,和谐式发展社会。
和谐:创造一种环境和氛围,使得社会中的每个人在其中都找到自己恰当的发展位置和角色。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谐并非要某一方去做出牺牲、退让,而是寻找到双赢的契机:
人的优越性:
- 人可以积极主动去寻找自己合适的位置(这种主观能动性是动植物所达不到的);
- 人可以改变自己运行的轨道(人的适应性很强,人是可以不断改变自己的);
- 人能够制造出宇宙中没有的位置和轨道(这种创造性劳动能力是动植物所达不到的);
要找到合适的位置和角色,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 树立正确的输赢观;
理解1:年轻人心高气傲,容易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死要面子活受罪;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心态。
理解2:与极端的犯罪分子,并不是不谈双赢,而是那些坏人不和我们来双赢,他们的犯罪行为,就是要毁灭社会,对此,和这些人,我们就不去形而上学地套用双赢的概念了。
例:从图腾文化看中华文明
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图腾,但是龙的每一个部分,每一种颜色,都能找到现实世界中的线索,那么这意味着什么?
融合的概念,共存的概念,共赢的概念。这就是“中庸”文化场的集中体现(双赢、共存共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