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崎:民生银行新战略

发布时间:2016-04-22 点击:

实体经济产生新需求,金融机构面临新机遇

      随着“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实体经济的新需求将会不断涌现,并呈现出多元化、差异化、复杂化的特征。金融机构需对此保持密切关注,并积极把握其间蕴含的新机遇。

     居民消费升级产生新需求。“十三五”期间,我国将有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2020年人均收入水平将比2010年翻一番。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在8000美元左右时,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消费向发展型消费升级,目前我国的人均GDP约为7800美元,已接近这一阶段。随着居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和中产阶级的崛起,居民消费需求将从模仿型、排浪式消费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从“吃穿住用行”的基本需求向“学乐康安美”的方向升级,这必然催生对信用卡、消费信贷、跨境支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大量新增需求。

      产业升级转型拓展新市场。2015年5月,国务院颁布了“中国制造2025”,为未来十年的产业发展制定了行动纲领。一方面,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升级,行业间的并购重组将会加快,对并购贷款、投行服务需求巨大。另一方面,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包括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发展方兴未艾。除信贷需求外,对财务顾问、资产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也将非常迫切。

     基建投资领域仍有新空间。相比发达国家而言,我国在交通、水利、地下管网、民生工程等方面仍有较大空间,加大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双引擎”的投入,短期可以托底稳增长,长期也是改善民生、扩大内需、实现中高速增长的重要推手。新型基建项目的融资主体将从政府平台转向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的PPP方式,资金来源也将从“信贷+信托”转向“信贷+债券”。

      区域协调布局提供新机遇。“十三五”期间,三大国家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将会继续推进,四大板块(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之间发展也将趋于平衡,这种区域战略布局的优化将会产生新的业务机遇。特别是随着我国成为对外投资大国和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快,企业走出去的空间将会进一步打开,也将为银行业推进国际化战略提供重要契机。

      加快绿色发展创造新动力。人民银行相关研究显示,未来五年我国每年的绿色投资需求为两万亿元,其中财政只能提供10%〜15%的资金。世界自然基金会测算,我国“十三五”期间的融资需求约为14.6万亿元,如果选择更高标准的环境修复方案,资金需求则高达30万亿元。可见,我国绿色投资存在巨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在能效融资、碳排放权融资、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创新需求将更为迫切。

金融改革落实新举措,创新模式提供新供给

     “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首次提出,要“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也强调,要“坚持创新发展理念,全面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这意味着未来五年金融业必须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以稳健经营为目标,找准服务实体经济的重点领域和重要环节,构建新的行业监管方式和业务发展模式,改进服务方式,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效益,促进金融业成为实体经济发展的更为强大的动力源泉。

     大力发展创业金融,破解创业融资难题。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业是激发创新的重要途径。创业金融,目的就是通过一整套的金融制度创新,包括新三板、天使基金、PE/VC以及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切实解决创业者的融资难题。发展创业金融,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资本市场体系,支持符合条件的创业企业孵化、上市,并支持创业企业通过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另一方面,要支持并推动金融机构综合化经营,努力向创业企业提供结算、融资、理财、咨询等一站式系统化的金融服务,对于具备发展前景的企业和符合国家政策的项目,要扶上马、送一程,使“草根”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在帮助创业者实现梦想的过程中,拓展金融业发展空间。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实现金融业态协调发展。近几年来,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同金融的结合,正引领金融朝着渠道移动终端化、跨界融合常态化、产品服务精细化等方向发展,成为提升我国金融业综合竞争力的新生力量。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将进一步规范,不仅可以提高不同地域、不同行业的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的匹配程度,有效满足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经营过程中的资金需求,而且可以提高实体经济运行效率,激发社会创业的激情与活力,推进新业态、新动力的形成与发展,为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

      积极发展绿色金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不时出现的“雾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促进绿色发展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选择,通过绿色金融,将社会资金引导到环保、节能、清洁能源、清洁交通等方面,不仅有现实必要性,而且有社会迫切性。一方面,金融业应综合考虑与环境相关的收益、风险和成本,引领信贷资源逐步从一些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行业退出,支持企业工艺技术装备更新改造,有效缓解我国产业结构“过重”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加快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证券等金融产品发展,推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投融资机制形成,更好地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注重发展普惠金融,推动发展成果共享。普惠金融有两个特征,一是客户覆盖面更广,服务对象从低收入群体扩展到城市白领、小微企业、弱势产业以及欠发达地区。二是产品和功能更加多样,除了存款类产品,还包括诸如信贷、支付、结算、租赁、保险、养老金等综合化金融服务。发展普惠金融,充分体现了共享发展的理念。推进普惠金融发展,需政府和金融机构的双轮驱动。从国家层面,应健全商业性金融、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分工合理、相互补充的金融机构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优惠政策措施,引导金融机构坚定服务小微企业、三农领域、贫困地区发展的战略定力,增加金融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着力解决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从金融机构层面,需要通过创新金融服务模式,使普惠金融的供需两端更加匹配;通过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工具,降低普惠金融的服务成本;通过专业化的风险管理,控制普惠金融的业务风险。

创新是民生银行的灵魂

      在系统深入调研后,民生银行近期已制订了未来十年发展的新战略。展望未来,民生银行将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宗旨,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推动以“凤凰计划”打造新版民生银行,以“回顾过去20年,展望未来10年,打造百年老店”为主线,描绘可持续健康发展新蓝图,引领民生银行新发展,再创民生银行新辉煌。

      聚焦持续创新,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未来民生银行将继续丰富产品服务功能,加大金融创新力度,积极整合外部资源,为实体经济主体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一是丰富产品服务功能。除基础性的存款、贷款、结算业务之外,还将根据不同类型实体经济需求,提供理财、现金管理、财务顾问等“融资+融智”“商行+投行”的差异化服务。二是加强金融创新力度。创新是民生银行的灵魂。下一步,民生银行将会加快资产业务、负债产品、交易业务等金融创新,大力推动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新型渠道发展,以类型丰富、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产品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三是积极整合外部资源。未来民生银行将会与证券、保险、租赁、信托、担保、基金等机构广泛合作,建立资源集成、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调整信贷结构,有效服务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一是加大对“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十三五”期间,民生银行将积极布局九大战略新兴产业,支持“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发展,优先支持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生物医药等15个行业,助力我国产业加快迈向“中高端”;二是通过打造特色分行助力区域协调发展。“十三五”期间我国将会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为引领,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民生银行将组织各分行因地制宜制定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发展特色业务,形成与金融同业的差异化竞争,为区域性重大战略和重大项目的落地实施提供支持。

      发展绿色信贷,助力“美丽中国”建设。“十三五”期间,民生银行将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在加快退出“两高一剩”产业的同时,把信贷资源更多地向环保产业倾斜,将业务重点定位于新能源、低碳行业等领域,积极开发收费权质押、特许经营权质押、未来收益权质押等多种担保方式,使金融服务方案更好地适应企业发展。

加快全球布局,携手国内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十三五”期间,国家将加快建设全面开放型经济体进程,民生银行也将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加快国际化布局,加强国际业务团队建设,聚焦“跟随战略”,将金融资源更多地投入“一带一路”等重点建设,服务工商企业“走出去”战略,提供覆盖境内外、本外币的一体化优质金融服务。

      坚持“两小”战略,大力支持“双创”。为使金融服务惠及更多的小微企业,民生银行将继续按照“服务大众、情系民生”的宗旨,优化管理体制,提升客户体验,支持创业创新。“十三五”期间,民生银行将致力于构建“战略引领、跨界互联、聪惠共赢”的小微金融生态圈,以互联网为依托,搭建入口多样化的获客平台,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审批和放款效率,助力破解制约小微民营企业发展的“融资难、融资贵”痼疾,并通过打造“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的金融沃尔玛超市”式社区金融商业新模式,为社区居民客户提供可信赖的“金融管家式”服务。与此同时,积极推动小微金融与社区金融业务联动,线上线下联动,为小微企业、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高品质的金融服务和增值体验。

    【 联系我们 】

    联系人:何老师

    手机:13911229638

    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100084

    地址:清华大学校内

    招生热线:13911229638 何老师 地址:清华大学

    2014-2016 Copyright 总裁班培训官网 建站技术支持 明略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