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这一天,清华园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天蓝草绿,惠风和畅........到处充满着春的气息, 似乎用尽所有成语也无法表达天气的美好,伴着这样的好天气,清华大学工商管理班迎来了一批新的同学——M30班,一个始于春的新班级。
领导讲话
田芊教授、唐冬主任、老学员代表刘海涛、新学员代表池毓东相继发表讲话,使同学们对清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燃起了同学们对清华的敬仰与热爱之情。
发授校徽
合影留念
游校园篇
合影结束后,由原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解队队长,李东博士带领大家参观校园。
第一站:清华大学校史馆
新落成的清华大学校史馆由校友赵伟国捐资2500万元建成,分为上下两层,展览面积达5000平方米,通过文字、图片、实物以及影像资料展现清华大学的百年发展史。
第二站:二校门
二校门为清华最早的主校门,始建于1909年。1933年,校园扩建,园墙外移,有了新的大门(即西校门)。此后,这座最早的校门就被称之为"二校门"。
第三站:日晷
日晷是清华大学早期建筑之一,系1920级(清华十级)校友建立,上镌校风“行胜于言”四字及拉丁文“FACTA NON VEBR”;另有“庚申级立”和“CLASS 1920”字样。日晷隔大草坪和礼堂遥望,左前方是科学馆,右手座落着清华学堂,这里正是清华的“核心”地带。
第四站:清华学堂
位于清华大学二校门北面的大草坪东边,是一座式样别致的二层楼房。此楼为德国古典风格,青砖红瓦,坡顶陡起,这就是清华校园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清华学堂大楼。在清华建校初期兴建的第一批校舍中,清华学堂大楼被称为“一院”或“一院大楼”。
第五站:清华大学图书馆
清华大学图书馆,前身为1911年 4月创办的清华学堂图书室,1928年清华学堂正式命名为国立清华大学,图书室改名为清华大学图书馆,1919年和1931年分批兴建了馆舍。朱自清、潘光旦曾任馆长。
第六站:工字厅
清华园内目前唯一保存完好的清代古建筑是工字厅。其前、后两大殿中间以短廊相接,俯视恰似一汉字“工”字,故得名“工字厅”。工字厅共有房屋100余间,总建筑面积约2750平方米。工字厅大门上面悬挂一匾额,上书“清华园”,乃咸丰皇帝御笔。作为一座有300多年历史的古建筑,工字厅见证了清华的百年历史。1911年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即是在工字厅举行的开学仪式。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时,就曾在这里下榻。
第七站:水木清华
水木清华位于清华大学工字厅的北侧。清华园的名字即来源于此,被称作清华园"园中之园“。水木清华的荷花池是清华园水系两湖一河之一(水木清华荷花池、近春园荷塘和万泉河),水域面积1000平方米,东边有一条小河流出,注入荷花池荷塘月色景区。 水木清华的主体景观是工字厅后面的一个荷塘,荷塘之畔垂杨山水之中掩映着一幢秀雅的古建筑,常与颐和园中的谐趣园相比。
第八站:生物学馆
清华大学生物学馆位于校园西部,北有物理馆和数学馆,西与气象台隔溪对峙,它建于1930年,总面积约4220平方米,是老清华生物学系和生物学研究所的所在地。这里是我国生物学的最早殿堂之一,见证了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
游览校园告一段落,中午大家在熙春园就餐,休息一下,准备下午的拓展训练。
拓展训练篇
下午,由张猛老师带领大家做拓展训练,通过分组、游戏,进行互动、合作,完成各项任务,进一步的加深了同学之间的认识,也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意识。
通过一个下午的拓展训练,同学们彼此更加靠近,更加熟悉。
拓展训练后,为大家准备了迎新晚宴,同学们举杯共庆。
班级建设篇
开学之初,第一个班会,选出了学习委员——池毓东; 生活委员——吴健;纪律委员——吕方美;各班委各司其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同学们主动给老师加水,主动擦黑板,主动保持室内卫生。尤其要表扬本次课值日的第一组同学,李小南同学主动给老师加水,施红梅同学每天上课都早早的来到教室,张罗着打水和班级卫生的事务。
小组宴请是班级建设以来例行的一个传统,每次上课都会有一组同学宴请全体同学,意在沟通交流,本次宴请的同学是一组,小组成员有:李小南、施红梅、王富荣、秦石浩、张立明、红霞、凌苗、张亦鑫、张小文、王焕荣,地点全聚德,在张立明同学的主持下,全场气氛活跃,大家玩儿的很开心。
上课篇
第二天的课程是王晓毅老师的《国学识人与用人智慧》,王教授深入浅出地阐述了各类人才在生理素质、气质性格和管理才能等方面的差异,并指出各自的优缺点以及适宜的职位。同时详细介绍了如何从形貌神态、言谈举止、为人处事等方面鉴别人才,并对鉴别中容易出现的失误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探索。王教授的妙语连珠,将晦涩难懂的古文变得通俗易懂、诙谐生动,使同学们在汲取国学知识的同时,提升了自身素养,体会到中华古文化对现代管理的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