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副校长:如何做到破坏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
清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杨斌教授来到浙江杭州学军中学西溪校区,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风物长宜放眼量——1978到2018的启示》的精彩演讲,并掀起了一场思想的风暴,让听者精神振奋,让观者醍醐灌顶。这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演讲?
风物长宜放眼量
一场欲立先破的演讲
“欲立之,则先破之”
杨老师说
超过98%的组织和个体
认为未来的发展路径会以线性的方式展开
但事实上,很多事情并非如此
什么是“线性思维”?这是杨老师率先抛出的概念。线性思维即线性思维方式,是把认识停留在对事物质的抽象而不是本质的抽象,并以这样的抽象为认识出发点的、片面、直线、直观的思维方式。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线性思维”,他分别从企业、产品和国家的角度举了三个案例:
第一个案例是百年企业柯达的破产。杨斌老师说:“我认为柯达最终画上句点,正是高管在分析未来时用了线性思维。”2000年,柯达的竞争对手富士公司宣布退出民用胶卷产业,转而投入其他行业。此时,柯达高管没有审时度势,还以为自己取得了胜利,还加速在世界各地开洗印店的步伐。最终,柯达在2012年破产。与此同时,富士公司却在医学影像领域开出了一片新天地。
接着,杨老师分享了第二个案例——微信。“那些破坏性创新的发起人,他们对某个行业破坏时,可能原本并不处于这个行业,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他们本身就是这个组织内部的人。”QQ当红时,张小龙尝试用微信这个新产品来破坏QQ的优势。结果,微信在2012年到2016年期间挽救了马化腾的腾讯。如今,微信的使用普及度已远超QQ。
第三个例子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当年中国在提出现代化建设的计划时,就有人觉得那是做不到的,那样的发展速度是不可能的。但是,在一次大战前的美国发展速度更在我们意料之外,短短几年后,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他希望同学们摒弃线性思维。
一场连接时空的演讲
从1978到2018
有太多的例子启示我们
风物长宜放眼量
谋势重于谋事
为什么线性思维行不通?线性思维的本质是用历史推测未来,若要成功,必定要有所创新。演讲中,杨老师提到了浙江知名企业家鲁冠球先生的一句话:“谋势重于谋事。”
他解释说,所谓的“势”,是一种重要而不紧急的价值。一个时代的弄潮儿往往是重于大势而不拘于琐事的一批人,是对范式转移有准备、有预感的一批人。
从2007年起清华大学生命科学专业不断崛起,同时非常重视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今年又增加了风景园林专业的招生名额。这就是“战略思维”的体现。“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为明天做准备,而是为明天的明天做准备。”
一场直击未来的演讲
我们往往高估了一年后我们能做成什么
而低估了十年后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
现实世界总是会发生许多出乎我们意料的事或物
在演讲中,杨斌副校长涉及了三组关键词:线性思维和破坏性的创新思维,范式转移和战略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系统性思维。
他说,目前中国流行一句话,叫“多快好省”,在这个基础上创新,将费时的东西省去,将产量低的东西转化成产量高的,这仅仅是改善性创新,未来影响中学生在今后职业生涯和所处行业最大的创新应该是破坏性创新或颠覆性创新。
同时,杨老师表示因为存在“范式转移”,并且这样的现象并非偶发。因此,要想创新,必须走到线性思维的对立面,采取战略思维。
杨老师还提到,未来的战争将是信息与信息之间的较量。就以如今发展迅速的人工智能来说,我们不能一味认为它比人强大,而需要用一种批判性思维去审视。
苹果公司总裁库克在MIT毕业典礼上的一句话:“我才不担心机器会变成人,我挺担心的是人变成机器。”杨老师表示,在未来人和机器的竞争中,high-tech (高科技)是人类胜不过人工智能的原因,而high-touch(高感性)却是人类在人工智能面前所拥有的绝对优势。面对人工智能化、全球化、百岁人生三大时代趋势,杨老师建议我们需要系统性思维(system thinking),开展真正意义上的全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