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总裁班学员 | 清华,这方水土

发布时间:2017-07-21 点击:

学员风采 | 清华,这方水土
来自一位清华大学总裁班学员的清华印象!
清华,这方水土


今年的6月22日,注定是我人生记忆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一天。这天,我们冀中能源集团40多名学员来到了从不敢梦寐的清华园,踏上了这一方神圣的土地。
这时,雨水不期而至,树林摇曳婆娑。我想,这也许是水木清华以这种独有的“水木方式”迎接我们这批学子吧。从这天起,开启了将近三个月的学习之旅。时间总是飞快,一晃,学习已过大半。

1
我眼中的清华园
东南门,东北门,西门,清华路,学堂路,至善路,四大古建,二校门,校史馆……


漫步这中西融合、古色古香、绿意盎然、古木参天、雀语蝉鸣,莺歌燕舞、清新俊逸、静怡大美的清华园,用心去触摸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水一土,翻阅那一本本泛黄的清华系列书籍,脑海里不断浮现出积淀百年、风雨兼程的水木清华。


说起水木清华的缘由,还要说起工字厅后门外的园中之园——水木清华。据说,明清以来的皇家园林,多以“清华”二字命名者,大多源于《圣教序》中“松风水月未足比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联句。而“水木清华”四字,出自于晋人谢混的诗“惠风荡繁囿,白云屯曾阿,景昃鸣禽集,水木湛清华”。


正廊正额的“水木清华”四个字,庄美挺秀,有记载说是康熙皇帝御笔。正廊朱柱上悬挂的是清代道光进士殷兆镛的名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都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洵是仙居”。清华园在清朝时为皇家园林,康熙年间称之为熙春园。道光年间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仍称熙春园,西部改成近春园。后来,咸丰帝又将东西两园合二而一,泛称清华园,并书赐匾额悬于二宫门之上,也就是现在工字厅大门上的那三个镏金大字——清华园。

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始建于1911年4月29日。1912年,改为清华学校。1928年,又易名国立清华大学。随着历史进程的跌宕起伏,清华大学几经波折。1937年,学校南迁至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又迁至昆明,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重新迁回清华园;1949年后,更名为清华大学。清华的百年历程,走出了一代代学术大师、文学巨匠、业界精英、社会栋梁,治国之才,是他们构筑起了共和国的大厦。置身校园和书海,前辈们的思想、精神、风范、学识,如群星闪烁,久久回荡。


梁任公一次以《君子》为题的演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校训;梅贻琦校长: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罗家伦校长:有学问的人,要有‘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心胸,要有‘珠藏川自媚,玉蕴山含辉’的仪容。


国学大师王国维:如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古今从未有也;陈寅恪: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赵元任:要作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爱国主义战士和诗人闻一多: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冰心: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邓稼先:假如能够再生,我仍选择中国,选择核事业;吴晗:我们的历史是一份非常珍贵的遗产,是值得我们自豪的;季羡林: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人类文化做出贡献;汤佩松:科学就是积累、继承、突破和演进的过程……


仿佛听见冯友兰老先生在分享他的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也仿佛看见现代作家钱钟书正在意气风发的横扫图书馆,而当看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又不免感怀至深;又仿佛看到了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夫妇二人,设计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的身影。坐在月色下的荷塘边上,仿佛看见朱自清先生披着大衫,享受着独处的妙处;走进图书馆老馆,仿佛看见23岁的曹禺先生伏案不止,写出了第一部中国式话剧剧本《雷雨》;又好像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步履矫健的从身边走过,蒋南翔校长说,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


一代代清华人用一生的不懈追求和拼搏奋斗,诠释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秉持着“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践行着“行胜于言”的校风。这时,校歌在耳畔响起,“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东西文化,荟萃一堂,大同爰跻,祖国以光……”


如今的清华大学,正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朝着“更创新、更国际、更人文”的目标阔步前行。 


2
明德悟道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上课前的晨读,润物无声的滋养着我们的思想和精神世界。


“成人的教育不是把知识的水灌满,而是把学习的火种点燃。”继续教育学院高策理院长这样讲到。是啊,尽管这次学习对我们来说,犹如久旱甘霖,饕餮盛宴,但更需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终生学习。


从开班到现在,学习活动丰富而紧张。对我们来讲,最明显的感觉就是知识量的博大和时间的不够用。


从宏观经济分析、中国外交大战略,到能源革命新形势、经济转型及其前景;从战略构建、风险管理,到结构性思维、绩效管理;从国学智慧、领导之道、语言表达艺术,到重塑管理者、领导力开发、高效团队建设等等。每一堂课,我们都深刻感受到了教授们为人为师的风范和传道授业的学识,如沐春风,醍醐灌顶,受益无穷。尤其是老师们一些独特观点和经典句子,记忆深刻,感触颇多。比如:战略的本质就是以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为目的的一系列协调的行动;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做一名领导型的管理者;管理就是把简单事情做到极致,形成标准,变成组织程序;把西方现代化管理理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将形成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制度是他律,文化是自律,制度的家规,文化是家风;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纵向做强主业,横向善用资本;科技决定能源未来,科技创造未来能源;把技术变成艺术,让产品成为作品;文化整合的制高点,是企业管理者的道德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修身之道:诚、敬、静、谨、恒;读书是为了灵魂不寂寞,健身是为了活着不孤单……精彩和经典仍在继续。


除了正常的课程外,北京各大高校的公开课资源同样非常丰富,晚上或周末,我们穿梭在各大高校和社会机构,享用着思想大餐和学术盛宴。


参观中关村示范展示中心,让我们感受了时代前沿的经济脉动。来到北京未来科学城,我们看到了科技变革的今天和未来。清华博物馆的“从莫奈到苏拉热”,让我们领略了西方艺术的独特魅力。另外,拓展活动锻炼了我们的逻辑思维和团队能力。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实现了我们的共同学习提高。


深深感受到,新常态下,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基业长青,需要树立全球视野,融入国家战略,坚持创新求变,培育核心文化,永远站在时代前沿。 


3
校园点滴 
那一抹紫色。人们都习惯把紫荆和丁香视为清华的校花,一方面,这两种花正好在校庆日前后盛开;再就是,这两种花都有校旗的颜色,也就是那一抹迷人的紫。紫色,象征着优雅和魅力,在校园随处可见,校服,校车,标识,讲义,课本、纪念品、餐具等等。巧的是我家姑娘名字里也带个紫字,这或许是注定的缘分吧。今后,这一抹紫,终将会成为心灵记忆中最深的底色。


李文正馆。课余时间去的最多的图书馆就是李文正馆了。每当走进馆里,一片安静滚滚袭来,一眼望去座无虚席。这里是思想和知识的海洋,这里只有学习和书本的味道。尤其晚上,觅一位置,沏茶落座,取书开卷,一下子穿越时空,走进了历史现场,与先贤和哲人对话,细细品来,不时笔记,此刻人生快事何求?书馆的时间总是飞快,幸福的光阴总是短暂,每当时针接近晚上十点,闭馆的提示音乐再次响起,几分不舍,只待明日了。


西大操场。无体育,不清华。早起,晚上,随时可见活动锻炼的身影。是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既要文明思想,也要野蛮体魄。有位老师曾说,对一个人来讲,智商、情商固然重要,但体商同样重要。所谓的体商,就是通过强身健体呈现出的自信阳光,形成的正能量。锻炼和学习一样,需要循序渐进与持之以恒。


那场雨。7月6日,雨。这天,雨一直下。尤其下午上课时,大雨倾盆,但上课时间到来之前,尽管同学们一片落汤鸡,但齐刷刷的一个不缺。这时,我们的魏钧老师放起了那首应景的旋律——《风雨无阻》。是啊,这也许就是那份浓浓的师生情吧。忘不了所有授课老师的那份辛苦和责任。忘不了刘老师早来晚归的身影、温馨及时的提醒,以及无时无刻的关心。还有申老师,为了整个课程的合理安排,默默地做了大量幕后工作,为我们呈现了这受益终身的知识盛宴。清华版《成都》。“让我掉下眼泪的,不止西门的酒,让我依依不舍的,不止你的温柔……”第一次听,就被打动,因为似曾相识。舒缓动情的旋律,绝佳组合的镜头,触动着心灵深处的那根神经,一遍一遍,百而无厌。这一刻,历经着清华园的寒来暑往,感悟着学子们的赤子情怀。与此同时,思绪也飞到了我们刚到清华的那一刻,想起了清华园里的每一天、每一堂课、每一位老师,忽然也想到了结业那天的场景和心情,就像有位清华同学在一个纪录片里描述的那样:我一时手足无措,因为我要离开你了,就像繁星在晨曦中告别夜空……


4
这份感念
清华校园里,随处可见校友的各种捐赠,校友们的添砖加瓦、增光添彩,让美丽的清华园愈加美丽。同时,也有很多以名字命名的建筑设施,像伟伦楼、舜德楼、逸夫馆、郑裕彤医学楼、蒙民伟音乐厅等等,这是一种反哺、一种回报、一种社会责任。


就我们而言,尽管没有“土生土长”清华学子的那份深深烙印,但三个月的学习时间,清华厚重的思想、文化和精神正在润物无声地滋养着我们每个人,终将会伴随我们今后的人生路。因为,这份清华情结就此已经注定。
感念感恩这份情结,我觉得,应该从点滴做起,从当下做起,真正读懂、铭记并努力践行清华的校训、校风和学风,勤学不倦,修身不止,尽己所能,倾其所力,做好本职,奉献企业,回报社会。

从此,必将平添一份思念,水木清华!

你的美丽,无可非议,大美吾校,壮哉清华!

    【 联系我们 】

    联系人:何老师

    手机:13911229638

    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政编码:100084

    地址:清华大学校内

    招生热线:13911229638 何老师 地址:清华大学

    2014-2016 Copyright 总裁班培训官网 建站技术支持 明略科技